
这男的衣服,怎么能又丑又贵啊?
这话林女士念叨了快十年,自从她开始接手给自家老爸置办行头的任务起。她逛遍了从红豆、柒牌到海澜之家的各种店,得出的结论是,男装市场这些年就跟时间静止了一样,翻来覆去就那几件衬衫、西裤和夹克。价格呢,还不便宜,随便一件基础款的衬衣,两三百块只能算个入门。
她开玩笑说,男装这东西,本质上就是社交符号压倒了审美,纯粹的功能性产物。
可她那位身为公司管理层的60后父亲却不这么想。在他眼里,那些牌子的设计和款式,已经足够了。到了他这个年纪,衣服是社交铠甲,而不是为了好看。一件几千块的衬衫,价值不在于剪裁,而在于那个小小的Logo所传递的无声语言,这能极大地降低他的决策成本。
丑与否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品牌所代表的那个圈层。
九五后的陈哥,想法更直接:谁有空没事儿老逛街买衣服?下班了打场游戏不香吗? 他买衣服基本靠线上,锁定一个牌子,直接下单。衣服对他来说,满足舒适和得体这两点就行了。
在一些需要撑场面的社交场合,他甚至会闭着眼买某个高价位品牌,如果穿着不错,索性同一个款式买好几件换着穿。对他来说,不出错的价值远远高于出彩。那些花里胡哨的设计,反倒可能传递出不专业、不靠谱的信号。某种程度上,贵成了一种筛选,而丑(其实是低调),成了一种智慧。
李敏开了十多年的服装店,男女装都卖过,她的话更是一针见血:这完全是两种生意。她坦言,女装生意是修罗场,款式、价格、上新速度,什么都要比,一阵风就能吹起一个牌子,风停了也就忘了。男装不同,库存压力小,利润可观,客人也稳当。
女的买东西是‘逛’,想淘点惊喜;男的买东西是‘执行任务’,缺什么买什么,直奔主题。李敏说,男人的消费惯性强得吓人,只要认准一个牌子,复购率极高。这对商家来说,简直是懒人经济的红利,只要品质稳住,就能等着收钱。
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男装的核心单品生命周期那么长,一件风衣、一条裤子,版型卖个好几年不成问题。看看那些巨头的财报就更明白了,比如海澜之家,一年营收超过200亿,净利润将近22亿,这盈利能力放在任何行业都相当可观。他们不需要养着庞大的设计团队天天搞创新,成本低,风险小。
男装市场的大多数消费者,其实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声音不大的群体。数据显示,中国男性里,25岁以上的人群占了相当大的比例,他们才是消费的主力军。像海澜之家那句男人的衣柜,就精准地打中了这个群体的痛点:懒得挑,但又想体面。产品设计全是基础款,黑白蓝为主,价格适中,成了许多人闭眼入的选择。
这里面,还有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礼品经济。中国市场有很大一部分男装,其实是家里的女性买的,她们更看重品牌的名气和可靠性。
当然,这种躺赢的日子也并非全无波澜。随着更年轻的一代走上舞台,他们对个性化的追求正在冲击着传统格局。这几年,也能看到各大男装品牌在尝试改变,搞点年轻副线,或者出个联名款。但目前来看,转型的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。
说到底,男性消费者只是用自己的钱,投出了最省事的那一票:通过购买昂贵又经典的品牌,来回避社交风险、提高决策效率。而男装品牌呢,则敏锐地捕捉并放大了这个需求。
这个看似又贵又丑的男装世界,估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还会被卖得好这个事实继续统治下去。至于这背后的逻辑,可能比纠结一件衬衫到底值不值那个价,要有意思得多。
股票配资平台合法吗,重庆配资炒股,股票配资交易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