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都失业了,科研也停下:美国政府停摆,挺进第三周
美国政府的那场“拉闸”,已经拖到第三周。这波操作,不只是让不少人回家吃土,还把科学圈搅得一团乱。
先是各种清洁能源项目的钱全砍了,该给的不批、该发的没动静,实验室、博物馆大门紧闭。NSF(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)那些研究经费申请卡在桌面上没人搭理,好多学者连下一步打算都不敢想。
说到底,这一切都是因为国会预算案死磕不过去。从10月1日开始,没有新钱进来,所有部门只能靠熬。有些民主党议员盯着医保补贴要挟,说不答应就别想通过支出法案;共和党直接摆手,不谈条件。这种扯皮,一点头绪没有。
副总统万斯倒是直白:“越久裁得越狠。”话糙理不糙,现在轮到谁心里都明白。
前几天官方丢出来个文件,说准备搞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强制裁员。4100到4200名联邦雇员,全线收割。不光如此,那些代表联邦员工的工会也憋着气,把这事儿告上法院了,但现在没人能保证结局朝哪边走。
最惨的是公共卫生这一块。CDC(疾控中心)员工有1300号人收到解雇通知,不过700份后来又撤销掉了一半。这么折腾一下,大伙儿心态很难稳住。本周二工会开发布会,有被影响的人站出来讲,“以后遇到什么传染病或者突发情况,美国反应能力肯定削弱。”
NHANES这个老牌健康调查项目,也跟着遭殃。从1960年代一直跑数据,是流行病学界眼里的黄金标准。当年含铅汽油危害就是靠它揭开的,现在整个规划团队被冲击得七零八落。有内部消息透露,再这么下去,这套系统可能真撑不住。“未来还能不能做,都两说。”原CDC员工罗辛格感慨一句,很扎心。
统计师迈克尔提过,他们自己小组半年内已经两次被砍。他们负责追踪新生儿母亲相关的数据,今年四月刚全军覆没,多亏法院命令才苟延残喘。但即便这样,只要停摆一天,人就不能工作,新来的第二封解聘信下来,这辈子估计再见不到岗位。他还担忧地说,要是哪天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升高,外面根本不会有人知道,因为数据断档了,也没人管得上帮忙——听完真的替这些基层科研人员揪心。
HHS通讯主任尼克松回应时只冷冰冰甩出一句,“非必要人员”必须走路,那些浪费资源、重复职能的机构接下来还要关门大吉。一句话,就是继续精简到底,不留情面。
环保署EPA据法庭材料显示,也准备裁20至30个人。而能源部DOE那边,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办事处同样收到了风声。DOE发言人的口吻还是那个调调:这是为了让大家用得起、安全、省钱的电力服务云云。不过细品之下,被裁的人可不是数字那么简单,每个背后都有一堆正在推进或等待立项的新技术、新方案,就这样戛然而止太可惜了。
资金方面更是一刀切。今年1月特朗普正式入主后,各类联邦科研拨款硬生生蒸发掉好几个“小目标”。等于每次讨论预算,基本都是“减减减”。
就在宣布停摆第二天,美国能源部火速公布,从223个项目中削76亿美元,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新能源方向。据《自然》杂志分析,这里面有33所高校受牵连,总金额6.2亿美元消失。在大学实验室干活的小伙伴们感觉像坐过山车,一个电话下来,下个月工资悬空,上千条研究链条瞬间断裂,再牛逼的数据模型也救不了资金空窗期带来的麻烦事儿。这种时候谁还有心思专注搞创新?
双重夹击,让美国科学生态一下子进入冰河期。一方面人才队伍散架,该走的一批批离开;另一方面账上的钱越来越少,本来计划好的仪器设备采购、中长期课题全部按暂停键处理。如果只是政治斗争早晚结束,但对科研来说,有些损失恐怕永远弥补不上,比如关键数据库缺口,一旦错过采集窗口,以后怎么补回来?只能干瞪眼看机会溜走,看原本可以预防的问题悄悄发生,看曾经引以为傲的数据体系逐渐凋零,这是很多科技圈朋友聊起来都忍不住叹气的话题。
现在各方还在拉锯战里耗时间,无论是普通公务员还是顶级教授,都不得安宁。有老师私底下吐槽道:“我们花十几年培养一个团队,说散就散,比股票暴跌还刺激。”
整个事件往深处看,其实不仅仅是谁输谁赢的问题,更像是一场慢性自杀式折磨,把过去几十年积攒下来的优势一点点消耗掉。不管最后协议签成啥样,对真正热爱科学或者依赖这些成果生活的人来说,每一天损失都是真金白银,每一次人员变动背后的故事才叫扎实疼痛——新闻稿写不到这里,但是同行之间酒桌上一句牢骚足够说明问题:现实比剧本狗血多了去了。
股票配资平台合法吗,重庆配资炒股,股票配资交易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