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我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机,当初被认为无足轻重的条约,如今却为我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。
《斯瓦尔巴条约》与北极一处群岛相关。在这片本应荒凉寒冷的北极之地,有一块特殊区域,允许我国公民自由开矿、经商。
1920年,《斯瓦尔巴条约》首次签署,其缘起是位于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。该条约旨在处理与这群岛屿相关的事务,确保各方权益得到妥善安排。
1596年6月17日,荷兰探险家巴伦初次踏足这片岛屿,但岛上白雪皑皑,他并未产生兴趣,因为这里既不宜居也不宜开垦。
他给岛上高耸的山峰取名为“斯匹次卑尔根”,意思是“冰原上的尖峰”。这片群岛也被称为“斯瓦尔巴”,即“寒冷的海岸”。
巴伦归途中病逝,未及在报告中说明是否将小岛归入国王管辖。因此,尽管小岛已被发现,但其归属权依然不明确,仍处于无主状态。
后来,许多人陆续探险这座岛屿,使得群岛的面貌和地形日益清晰。在此过程中,探险家们还意外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。
北极地区作为地球的一极,对人类有着独特魅力。斯瓦尔巴群岛的资源与环境被揭晓后,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考察探索。
尽管有人前来探索和定居,斯瓦尔巴仍是块无主之地。因此,欧洲各国开始或明或暗地展开争夺,都想将其据为己有。
岛上已有众多探险家定居,不能因争夺资源就驱逐他们。尽管这里煤炭等矿产丰富,但气候严寒,环境荒凉。
经过多方外交努力,各国外交官共同提出了一个广受认可的方案:将这片土地设为中立区,所有签署条约的国家均可在此开展开发和考察活动。
1920年2月9日,包括英国、美国、瑞典、挪威在内的18个国家,在巴黎共同签署了《斯瓦尔巴条约》的前身——《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》。
条约规定群岛由挪威管理,原因一是地理位置相近,二是岛上居民众多。但所有缔约国公民都享有在岛上定居、采矿及从事商业活动的权利。
1925年,北洋政府时期的我国正式加入了该条约。然而,这一签约在当时的中国并未掀起什么波澜。
1925年4月9日,北洋政府总统段祺瑞收到法国外交文件,邀请他加入《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》。
段祺瑞看到后,心中疑惑丛生:这是何地?为何是我们?其中是否有什么误会?
自晚清起,中国就不断遭受列强侵害,北洋政府时期亦未能幸免。因此,面对这块轻易得来的地盘,段祺瑞心中充满了疑虑。
早在1922年,因金佛朗案,我们已损失约6500万元。法国当时声称要退还北洋政府的庚子赔款,用作中法教育发展或银行偿债基金。
结果对方选择用黄金和佛朗结算,考虑到一战时法国货币严重贬值,最终算下来,法国非但没还钱给中国,北洋政府反而倒贴了一大笔赔偿。
当法国提出要给段祺瑞好处时,他并不相信。但法国态度诚恳,因为一战时,北洋政府曾动员大批人加入协约国作战,这一事实不容忽视。
最终,尽管我国作为战胜国,山东却被英美等国擅自割让给了日本,此举激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,五四运动由此爆发。
当时,作为协约国首领的法国,与北洋政府的关系急剧恶化。法国让北洋政府参战,却未给予其任何好处,导致双方关系降至冰点。
随着双方关系恶化,法国在中国多个行业的发展受阻。为稳固在华利益,法国决定邀请中国加入《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》。
对北洋政府而言,这份条约并无实际效用,因为当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在那片群岛开矿经商的能力。
尽管北洋政府争议不断,但它此刻亟需这份条约,证明欧美国家未忘其战胜国身份,且从中获得了不少胜利果实。
经过一番打听,段祺瑞接受了法国送来的这份小礼,心想“虽小也是实惠”,于是欣然采纳了这个提议。
1925年,《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》进行了重要修订,中国、苏联、德国等33个国家加入,条约因此更名为《斯瓦尔巴条约》。
该条约实施后,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唯一非军事地带,明确禁止在此区域进行任何战争活动,确保了其和平地位。
这份条约对北洋政府几乎没影响,就连新中国成立后,也很少有人记得它的存在,以及它所涉及的土地问题。
1991年,科考队的探访彻底转变了该地命运,使之成为我国外交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,被誉为意外的“收获时刻”。
1991年秋季,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叶新教授,向我国探险家高登义发出邀请,一同前往北极探险,目的地包括著名的斯瓦尔巴群岛。
当时,我国在北极地区尚未有立足之地,众多国家纷纷在此建立科考站,而我国却仍缺少一个稳定的研究基地。
高登义迅速与国内取得联系,通报了一个重要信息:北极有片适宜建立科考站的土地,建议考虑在此进行建设。
对我国许多人而言,这是件值得庆祝的大事。尽管北极环境极端寒冷,但地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物、石油和煤炭等宝贵能源。
北极蕴含丰富的考古与探测资源,多处地点极具研究潜力。因此,我国科学家迅速决定,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一座科考站,以进行深入探索。
随后,我国派遣“雪龙号”前往北极探索,并与挪威商讨在斯瓦尔巴群岛共建科考站的方案,以推进科研合作。
2004年7月28日,我国在新奥尔松成功建立了“黄河站”,这是我国在北极的首个科学考察站。
出乎意料,北洋政府曾轻视的某条约,后来竟成为新中国在北极立足的关键基础。
我国以黄河站为基地,正式展开北极探险活动。中国北极科考队已多次深入北极,进行了广泛的考察与研究。
2012年8月24日第五次科考发现,北极地区存在有毒有害气体,这些气体可能增加人体癌变风险,据此判断,当地环境和污染状况已发生变化。
这些探索使我国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研究,并成功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极地探索之路。
在斯瓦尔巴群岛,我国建设了采矿设施,旨在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地下资源,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。
岛上对中国公民开放,可以自由探访,但环境欠佳,因此鲜有人至,岛上人烟稀少。
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,实际上构成了我国前往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重要通道。
我国每年都会对北极和南极进行探索活动,是众所周知的在这两个地区开展研究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。
许多人认为极地探索代价高昂,且成果有限,主要是研究数据,不及石油、天然气等能源实用。这些看法忽略了极地研究对科学认知的长远价值。
我国对两级地区的科研从未停歇,且力度不断加大。目的是利用这些科研资料,更精准地监测和分析环境与气候的变迁。
除了这些,两极地区蕴藏着丰富资源,但因冰雪覆盖开采难度大。不过,我们可以提前进行规划和布局,为未来的资源开发做好准备。
两地均有众多独特生物,如北极熊和企鹅等。这些珍稀动物不仅令人惊叹,而且在短期内也能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价值。
我国作为后起之秀,能取得如今的成就,背后离不开巨大的付出与不懈的努力。
1984年12月31日,我国刚加入《南极条约》不久,便在南极建立了首座科考站——长城站。
当时,我国尚无破冰船,首批极地科学家探险时面临巨大风险,但他们凭借无畏牺牲的精神,成功克服了重重困难。
随后,中山站、昆仑站、泰山站和罗斯海新站相继建成,同时,潜水与破冰的技术装备也持续进步,实现了显著的发展。
即便北极仅有一座群岛可供建设科考站,我国仍大力投资科研。经过多次考察行动,我们成功获取了丰富的研究资料。
尽管有人认为国家崛起乃大势所趋,但不可否认的是,背后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股票配资平台合法吗,重庆配资炒股,股票配资交易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