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九月里,美国“The Word Zone”网站爆料说,中国正在研发新一代“巨型隐形无人轰炸机”,翼展超过137英尺(差不多42米),和美国新一代B-21差不多。近日,该网站又发表文章称,这款划时代的轰炸机已经首次试飞成功,其采用的“曲柄风筝”设计,开启了大型隐形布局的新纪元。
▲ 可能是刺激过头了,“The Word Zone”网站这次显得比较淡定。
自从隐身轰炸机的概念出现以来,它的设计思想和基础布局一直被视为最关键的两个方面。打个比方,B-2A就像是个庞然大物,最大起飞重量能达到170吨,航程可以跑到12000公里,载荷也有23吨,原本是美国用来跟苏联抗衡的秘密武器。而B-21则不同,最大起飞重量只有80多吨,航程9000公里,载重还不到14吨。说到底,从设计理念上讲,B-21比B-2A体型缩小了不少,载重减少了大概四成,航程也缩短了四分之一,换来了更灵活的部署方式,使用成本也能大幅降低。
因为角度限制或者没有明显的参照物,很多人都没能真正体会到B-2A到底有多庞大。
关于基础布局,B-2A虽然一直被当作飞翼布局的典范,但由于当时控制技术的限制,其实用了更低效的“W”型飞翼,这对机动性、航程和载荷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。B-21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V”型飞翼,飞行灵活性更强,也更关键于保障航程和载荷指标。不过,不管是B-2A还是B-21,隐身设计下,轰炸机载荷偏小的先天问题还是没能解决,这也是目前技术难以突破的矛盾。中航工业作为隐身轰炸机领域的后来者,想追赶就别走寻常路,借鉴B-21的设计理念虽然稳妥,但也意味着短时间内只能在美国后面跟着跑。
▲B-21其实就是B-2A的升级版罢了,基础设计和技术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,算得上是二代飞翼战略轰炸机的提升款。
相较之下,参考歼-36的无人僚机概念,为有人操控的隐形轰炸机配备大型无人僚机,现阶段的技术条件下,是缓解机体大小和载弹能力矛盾的更好办法。这也是为何大家都在关注的“巨型无人隐身轰炸机”。在主要的弹药由无人机携带的情况下,所谓的“轰-20”其实主要负责指挥控制和态势感知,机体大小反而不用那么庞大,这样还能降低造价,方便大量部署。同时,既然大型无人轰炸机能挂弹,也没问题改造成无人加油机,跟随编队执行任务,避免在和传统、没有隐身能力的加油机汇合时,把自己暴露出来。
既然战斗机能指挥小型隐身轰炸机,那轰炸机自然也有这个能力。
要是考虑“隐身无人机僚机”这个概念,B-21的普通飞翼设计就显得有点儿不够用了。省掉传感器设备,也不用考虑人体极限的情况,最大限度地加大隐身弹仓才是正经事。而飞翼那平直的两侧外表面,天生对弹舱来说就是一种挤压。相较之下,“曲柄风筝”左右两边向外偏折,减轻了“挤压”感,内部空间自然就大不少。顺便提一句,把飞翼和“曲柄风筝”布局两侧多余部分拆掉,变成简洁的“风筝”式设计,理论上隐身效果会更上乘,载荷和航程也更合算,不过控制难度也是杠杠的。
俄罗斯的PAK-DA一直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,慢慢地也远离了现实的可能性。
到目前为止,只有俄罗斯的PAK-DA隐身轰炸机项目曾公布过类似“风筝”造型的概念,但也就停留在概念阶段,没有继续推进。传说中经过大幅调优的性能(就像国产航母弹射器从蒸汽改成电磁一样),还有配备大型隐身僚机的“轰-20”,被认为在理论上最有可能突破这一难题。因为传统“风筝”型轰炸机的最大难题在于操作性差和庞大的机体导致载荷冲突,而“轰-20”在这方面就不是问题,再加上国产六代机超强的机动性,也充分展现了中航工业雄厚的技术实力。
现如今看来,幕布背后的那些东西,最终可能会变得相当离谱。
装备的设计理念左右着性能的重点,而这些性能通常通过基础布局来展现,这两者实际上是隐身轰炸机的正反两面。在“轰-20”还没有正式亮相的情况下,那款无人版本虽然暂时处于次要位置,但已经在两个最关键的领域超越了美国还未服役的B-21,这点之前大家都没有预料到。不过打个比方,即使对“轰-20”的所有期待都落空,只要在现有的无人隐身轰炸机基础上进行改进,实际上也能赶超B-21。
股票配资平台合法吗,重庆配资炒股,股票配资交易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