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尔善执导的《封神第一部》中有一个令人深感困惑的镜头,讲述了殷商如何派遣质子旅讨伐冀州侯苏护,并且由殷寿亲自出征。这一举动让人难以理解,因为以苏护的身份,殷寿动用质子旅的规模,显得有些过于铺张,甚至有点“杀鸡焉用牛刀”的感觉。质子旅,这支由800路诸侯的太子组成的精英部队,是殷寿亲自培养的得意之作。其武力、颜值与忠诚度都处于极高的水平,被视为殷商王朝最强悍的近卫军团。苏护,作为商汤时代800路诸侯中的一员,似乎并不足以引起殷寿如此大的反应。那么,为什么殷寿会采取这样的举动呢?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更深层的秘密?
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,冀州侯苏护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,且他对殷商王朝的威胁,堪比西伯侯姬昌。中华大地自古被称作“九州”,这个概念远超地理范畴,它代表了中国人对大一统的理想和追求。自古以来,历代王朝都力求实现“金瓯无缺,九州一统”的宏伟抱负。而“九州”的形成,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,从最初的“大禹九州”,到后来的周汉时期逐步扩展。大禹划定的九州包括冀、兖、青、徐、扬、荆、豫、梁、雍等地域,而封神中的九州概念,基本延续了大禹时期的标准。
展开剩余78%在大约三千多年前,冀州的地理范围包括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,涵盖了河南北部、河北、内蒙古、辽东等地,甚至包括山西北部。这就是冀州侯苏护的领土,位于殷商王朝的北部边疆。与此同时,殷商有四大伯侯,他们分别为东伯侯姜桓楚、西伯侯姬昌、南伯侯粤崇禹和北伯侯崇侯虎,各自领导200路诸侯,总共形成了800路诸侯的庞大体系。
苏护,作为冀州侯,显然并非普通的800路诸侯之一。他是其中的“巨无霸”,不仅有庞大的地盘和强大的实力,且早在与北伯侯崇侯虎的关系上,他就显现出与众不同的胆识和野心。尽管北伯侯名义上统治着北方的200路诸侯,苏护却并未对崇侯虎表示任何敬畏,甚至敢于当场与其对抗,毫不妥协。这种气度和胆量,并非一般诸侯所能展现。崇侯虎作为北伯侯的代表,理论上有足够的实力对付苏护,但在实际作战中,崇侯虎的军队在与苏护交锋时惨败,显示出苏护非同一般的实力。
殷商自认为是中央王朝,周围的方国对其始终构成潜在威胁。甲骨文中记载,殷商的商王们曾多次征伐这些方国,包括东到大海,西至羌方,南至巴方,北至鬼方等地。这些方国,虽然被商王宣称为“附庸”,但实际上却是无法完全控制的地方。殷商王朝的统治有时强大,有时也面临方国的挑战。而冀州侯苏护的家族,正是来自于鬼方的强大势力。
在殷商的历史中,鬼方一直是北方最为强大的部落之一,早在商王武丁时期,鬼方便在战败后被迫向商朝朝贡,献美女以示臣服。苏护正是鬼方的诸侯,在封神的故事中,他以冀州侯的身份,和西伯侯姬昌、南伯侯粤崇禹并列为三公之一。正因为如此,北伯侯崇侯虎讨伐冀州侯苏护时,需要西伯侯姬昌的帮助,最终,问题的解决并非单靠北伯侯崇侯虎,而是西伯侯姬昌的介入,显示出苏护的威胁之大,非同寻常。
苏护的背景更加复杂,他的祖先作为鬼方的统治者,曾多次在商王面前展现出强大的实力,商王不得不对其进行政治手段上的牵制。鬼方的强大,使得殷商不得不高度警惕,这个强大的部落一直在北方对殷商的统治形成威胁。而冀州侯苏护的地理优势,使得他在面对殷商王朝时有足够的反抗力量。因此,殷商王朝的数代商王多次尝试削弱鬼方,纳入自己统治的版图中,以减少潜在的威胁。
在这种背景下,封神中出现的殷寿亲自率领质子旅征讨苏护便显得合情合理。冀州侯苏护坐镇冀州,其领土深处殷商的根基地带,若他率军南下,势必会对商汤的故地和商朝的老巢构成极大威胁。殷寿深知,若不早日将其铲除,等到苏护有足够的力量,发动反攻时,殷商可能面临灭顶之灾。
在整个剧情中,殷寿亲自出征,并调动最精锐的质子旅,意在快速解决苏护的威胁,避免任何可能的未来变数。这一决定,是一场决绝的战略行动,不仅要扫除冀州的潜在威胁,还要通过这场战争向其他诸侯展示殷商王朝的强大与决心。这场战争的背景和动机如此复杂,正是封神剧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。
当影片中的质子旅压境,伴随万马奔腾的阵势和绚丽的战场画面,观众无不感受到一种史诗般的气势。虽然从技术上看,许多装备和战术显得有些夸张,但这些戏剧化的元素无疑为影片增添了浓重的魔幻色彩。总之,这一场“质子旅讨伐苏护”的战争,成为了整部电影中的高潮之一,也揭示了殷商与冀州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博弈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合法吗,重庆配资炒股,股票配资交易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